公車故事:臺北客運275的大變身

公車故事:臺北客運275的大變身
目前由臺北客運經營的聯營公車275路「宏國科大—松山機場」,路線與往日大相逕庭;而目前番號707路「三峽—松山機場」事實上也與275路係出同源。時間回到聯營公車實施之際,「275」個番號還沒有被使用,那這條路線是怎麼誕生的呢?今天小編要來介紹275路的發展歷程,以及這條路線是怎麼華麗變身變成現在的路線。

早年核定路權可能與實際營運不符,本站以下蒐集的資料為歷年報紙、公車手冊、公文彙整而成,特此聲明。


【段落連結】
【從福和橋路權說起】(1973~1979)
【275路初期營運情形】(1979~1995)
【275路的大變身】(1995~1999)
【275路近年營運情形】(1999~2022)
【圖片集錦】
【參考資料】

【從福和橋路權說起】

▼福和橋路權爭奪戰
為紓解中正橋的壓力,當時政府修築往來中永和與臺北市南區的福和橋,並於1973年通車。福和橋通車面臨一個極大的問題:到底誰有營運權可以行駛福和橋呢?[1]當時的報導指出,福和橋永和端擁有路權的業者包含省公路局、指南客運與臺北客運,臺北市端則為臺北市公車處與欣欣客運,且當時客運業者的路權劃分為分區營運,致使在福和橋路權的爭取中,呈現「你可以開過來,我也可以開過去」的心態。

在爭議未解的情形下,僅有臺北市公車處臨時於1973年9月15日將市營39路(今聯營207路)經福和橋向南延駛至永和智光商職[2]。當時臺北客運與欣欣客運已獲得福和橋路權,卻似乎沒有正式通車。根據1974年1月4日的臺北市議會交通局工作報告改指出[3],分別由指南客運2路改經福和橋至中和、臺北客運則是從永和渡過福和橋後,經基隆路至國父紀念館;並交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交通處核定後再營運。1974年8月7日的報紙[4]則指出,雖然指南客運與臺北客運已獲得核定,但因購車時程而尚未正式營運。有關臺北客運行駛福和橋路權的早年歷史,以上是目前手邊資料擁有的資料,不過1974年至1977年之間的實際營運情形,目前沒有更多資訊。

▼聯營公車路權審查
1977年聯營公車的路網規劃中,除了既有的市營39路,並沒有規劃中永和前往臺北市東區的其他路線。1977年2月2日的三段票路線審查[5],僅有提到通過307「外南村—華中橋—社子」為臺北客運與光華巴士對開,而今日的黃金路線307「撫遠街—華中橋—板橋」在規劃期間預計編排為311路與大有巴士對開。

1977年2月12日審查聯營公車行經臺北縣路段的提案[6],經路線修正後追加通過313「三重龍門路—中和外南村」。雖然所有路線在2月16日完成審查,但在路線安排上似乎又進行多次調整,先是將114條路線擴增為134條,最後又縮編為85條自4月底分批上路。

▼短暫的聯營309路
在最終的規劃的版本,原本稱為313路的「三重龍門路—中和外南村」,正式以309路的名義在第二波調整上路,交由臺北客運、臺北市公車處對開[7][8][9]。前述提到的「外南村—華中橋—社子」在最終版本消失,推測為光華巴士獨營的246路。

309路自外南站發車後,經興南路、景平路、秀朗路、得和路、永元路、林森路上福和橋,臺北市區內行經羅斯福路(公館)、舟山路、基隆路、信義路、杭州南路、忠孝東西路(臺北車站)、延平北路、民族西路、重慶北路上臺北橋,經三重福德北路、三和路至龍門路。營運班距為4~12分,分段點為公館與臺北車站。

由於309路線十分曲折且冗長,上路不到一個月後,臺北客運與臺北市公車處在6月11日以自有場站為起點開行區間車[10],臺北客運為「外南村—臺北車站」、臺北市公車處為「龍門路—公館」,全程車可說是少之又少。1978年9月30日,因應林森南路地下道通車,調整林森南路與杭州南路為配對單行道後,往外南村方向改行駛林森南路接回信義路[11];1979年2月11日因應仁愛路、信義路

1979年8月,臺北市政府建設局檢討三段票路線營運效率後[13],對於309路的未來調整方案有兩種:一是調整為兩段票收費,將分段點設在國際學舍(今日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),二是拆成兩條路線,分別是兩家業者現行的區間車。1979年9月1日,建設局宣布採行方案二,即309路全程車停駛[14],原臺北客運、臺北市公車處行駛的區間車各別改號,「外南村—臺北車站」區間車改號275路、「龍門路—公館」區間車改號274路,正式開啟275路的營運之路。
▎309線行駛動線,1977年臺北市官方出版記載內容[7]


【275路初期營運情形】

▼初期路線的營運概況
承襲309路的行駛路線,最早的275路自外南調度站出發,經興南路、景平路、秀朗路、永元路、福和橋、基隆路、信義路、林森南路至臺北車站,昔日的外南調度站即為今日南山路的「外南站」,隸屬於中和調度站旗下的分站。當時東區尚未開發,根據民間公車手冊的記載,公開班距約為20~40分鐘,實際上仍見度遠比不上核定班距。根據黃三哲(1985)的研究提供的數據資料[15],1984年的275路配車共計8輛、每日行駛44班次,平均日運量為5,630人;比起同屬中和站的241路(17,635人)、242路(12,874人)與243路(16,807人)來得低許多。

初代275路經歷許多調整,1980年代中期外南站裁撤後,經中和市區、連城路延駛至圓通寺(中和調度站),詳細時間待查;因應中永和道路開闢與臺北市多項道路管制,路線也有細微的變化。1989年6月13日,因應仁愛路、信義路逆向公車專用道與單行管制擴大[16],275路往臺北車站方向自師大附中後,改經建國南路、仁愛路、杭州南路、忠孝東路至台北車站。中永和在成功南路陸續開闢後,也捨棄行駛狹窄的秀朗路。在1995年底的路線大變身前,275路甚至減少到僅剩下平常日早上一班(中和站05:50發車)[17],幾乎是以路權線的型態營運。
▎275線路線圖,1987年臺北縣官方出版記載路線圖[18]

▎275線路線圖:1991年公車聯營報導記載路線圖[19]

▼永貞路副線誕生
1990年代,時任永和市議員向多家業者陳情,希望227、304、275線以副線名義繞駛永和西區。當時業者皆不看好永和西區的發展,部分路線站牌雖有插設,但沒有實際營運。1995年8月,在永和市民意代表的協調下,275路開闢行駛永貞路的副線[20],與正線差別在於自連城路後直行中山路、永貞路、永利路接福和橋,每日行駛8班次,當時記者甚至在標題描寫為「聊勝於無」,當時275正線甚至還比275副線來得更少[21]
▎275正副線營運效率:1995年營運績效[19],取自臺北市交通統計年報。
▎275正副線路線圖:1995年8月副線通車後的營運路線。


【275路的大變身】

▼275路的五年大變身
在法令鬆綁市區公車的營運範圍後,1995年臺北市政府與臺灣省交通處推動「⼤台北地區聯營公⾞⼀⽇⽣活圈」政策。距離275副線通車不到3個月後,臺北客運在1995年11年23日將231、233直達車、234、243、275等5條路線,分別自板橋與中和延長至土城承天路(234路新設副線、243路新設直達車),275路包含正線與副線接從連城路直行金城路至土城,不再行駛至中和圓通寺[22],班距也略微增加。

1996年臺北市多條公車專用道陸續完工,仁愛路、信義路順向公車專用道自1996年6月23日通車後,275正、副線被賦予「仁愛、信義專用道接駁線」名義,自和平高中後改經敦化南北路、南京東路、東興路、松山高中、基隆路一圈折返,起迄點的表示法也很特別[23]。隨後似乎又配合敦化北路、南京東路公車專用道開通,調整為直行敦化南北路至松山機場,時間點不詳。
▎275正副線行先版:1990年代末期的行先樣式。
▎275正副線路線圖:1996年7月時期的路線圖。
▎275正副線路線圖:1997年的路線圖。

1998年1月1日,臺北客運將234副線、243直達車與275正、副線延長行駛至土城、三峽邊界的媽祖田,以因應頂埔、媽祖田的乘車需求[24][25]。雖然路線延長服務頂埔、媽祖田等地的民眾,但土城交流道尖峰時段塞車甚鉅導致發車延誤,1998年7月22日審查後核定上述三線行駛「土城承天路至臺北市」區間車,其行駛路線與延駛媽祖田以前相同。
▎275正副線路線圖:1998年的路線圖。

1999年10月29日,臺北客運將234副線、243直達與275正、副線再度從土城媽祖田延長至三峽市區。本次路線延長後將234副線改號705路、243直達改號706路,唯275正副線維持既有番號。延駛三峽的275正副線改為三段票收費,分段緩衝區分別為媽祖田至大安寮與公館分段點。不過有關275區間車的營運實績,1998年至1999年間沒有被記載,直至1999年10月正、副線延伸至三峽後,275區間車才有獨立的統計資料。以下是1999年10月29日以後的營運模式:

275正線「三峽—松山機場,經南勢角」
275副線「三峽—松山機場,經永貞路」
275區間「土城—松山機場,經南勢角」
▎275正副線路線圖:1999年的路線圖。


【275路近年營運情形】

▼營運翻漲的275路
275路在1999年底的調整後,班次比起改線前大幅增加。根據臺北市政府交通局2001年的統計數據,275路搭乘人次分別為正線720,543人次、副線617,454人次、區間車2,643,735人次,比起1995年正線13,774人次、副線(營運4個月)35,925人次近乎暴漲。五年改線的搖身一變,讓275路開始走向輝煌之路,275正線也一度變成全台北最長的三段票路線,擔負起串聯三峽、土城、中和、永和、公館、基隆路、敦化南北路與松山機場的路線。
▎275系列營運績效:1995年至2021年搭乘人次變化圖。

▼2007年:土城站裁撤與區間車停駛
時間來到2007年,臺北客運土城站持有的地主不續租而裁撤,275區間車「土城—松山機場」也同步在2007年9月22日撤站後停駛。原土城區間車配車移調至275正線所屬的三峽一站,班距從尖峰20-30分,離峰40-50分,例假日60-150分,大幅提升為尖峰12-15分,離峰15-20分,例假日20-30分;營運時間亦配合原區間車時段擴大。
▎2004年HINO ERK2JML:409-FA.北客傳統塗裝車輛配上割字形先。
▎2002年HINO ERK2JML:857-FA.北客傳統塗裝車輛配上割字形先。

▼2010年:第二分段點擴大為緩衝區
2010年10月27日,因應大都會客運敦化幹線(現在的688)延駛中和成功路,臺北客運275正、副線將公館分段點擴大為「公館~成功國宅」緩衝區。
▎2004年HINO ERK2JML:281-AC.櫻花車行駛三峽全程車時期。

▼2011年:管轄移撥與正線大幅縮短
2011年11月1日,臺北客運宣布275正線大幅截短路線,一口氣將「三峽~土城清水」路段全數裁撤,改經青雲路、德霖學院至臺北客運四海站發車,起迄點修改為「德霖學院—松山機場」,平日班距再度由尖峰12-15分,離峰15-20分提升為尖峰7-10分,離峰10-15分,末班車也由三峽端20:00發車延長為德霖學院22:00發車;副線則維持既有路線、發車,形成正線只到土城區、副線卻到三峽區的奇特景象。同日275正副線也將管轄單位從臺北市移撥至新北市。
▎2004年HINO ERK2JML:281-AC.櫻花車行駛德霖學院全程車時期。

▼2013年:獲配低地板公車
低地板公車政策的推動下,275正副線在2013年7月分別獲配20輛、11輛大宇低地板公車;由於當時的LED顯示器無法設定藍色,更換為低地板公車的275副線,車頭LED顯示器以綠色顯示,但副牌與車內路線圖仍以藍色標示。
▎2013年DAEWOO BS120CN:859-FS.275正副線獲配低地板公車營運。
▎2013年DAEWOO BS120CN:870-FS.275正副線獲配低地板公車營運。

▼副線演變與獨立
2011年正線縮短後,275副線配合調度站遷移與三角湧大橋開通,分別調整兩次路線:2013年1月1日,275副線調度站由市區的三峽一站,改隸北大社區的至三峽一站學成路停車場(後更名為北大站)發車;2016年1月15日配合三角湧大橋通車,自北大社區發車後,改經龍埔路直達橫溪,不再行經三峽市區。
▎2013年DAEWOO BC211MA:855-FX.北客橘色塗裝,275副線同站(北大站)快速道路車輛支援。

275正副線的行駛動線差異,導致旅客時常誤乘(中永和路段與是否行駛至永寧、頂埔、三峽),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決議在2021年4月1日起調整編號,原275副線改號為707路,正式由275路系列中獨立。275正、副線自永和往臺北市區經由不同的福和橋引道,兩種不同的275路分別由成功路與林森路引道上橋的畫面也邁入歷史。
▎福和橋往臺北市引道:畫面左邊為正線(成功路)、右邊為副線(林森路)。

2022年因應北大站租約到期與北大站後續的土地使用爭議,707路自2022年8月8日自北大站舊址(麗寶國際館)延長行駛至三峽二站發車。
▎2013年DAEWOO BS120CN:867-FS.北客橘色塗裝,改號後遇到撕廣告,難得重現晶亮塗裝。

【圖片集錦】

▎2001年TOYOTA Coaster:2U-415.北客傳統塗裝中巴。
▎2007年HINO RK8JRSA:590-FN.北客橘色塗裝,最早配置於307路。
▎2010年HINO RK8JMSA:391-FW.原首都客運蘆洲線接駁車配車,因營運不如預期減班而轉移至臺北客運使用。
▎2011年DAEWOO BC211MA:963-FR.北客橘色塗裝,275副線同站(三峽一站)快速道路車輛支援。
▎2004年HINO ERK1JRL:922-FR.北客櫻花車(原733-AC),因275副線直接更換橘色新車,櫻花車支援實屬難得。
▎2019年HINO RK8JRVA:KKA-8139.北客藍色塗裝,275副線同站(北大站)快速道路車輛支援。
▎2022年HINO RK8J:KKB-1889.北客橘色塗裝,707路同站(北大站)快速道路車輛支援。
▎敦化北路公車專用道:275正副線前後行駛。
▎福和橋台北端引道:275正線櫻花車駛過福和橋。

【參考資料】
以下為本篇故事參考的資料,詳細內容請洽國家圖書館或臺灣新聞智慧網
[1] 1973年9月8日,中國時報第七版
[2] 1973年9月15日,中央日報第六版
[3] 1974年1月4日,臺北市議會第二屆第一次大會議事錄
[4] 1974年8月7日,聯合報第六版
[5] 1977年2月2日,中國時報第六版
[6] 1977年2月12日,中央日報第三版
[7] 1977年4月25日,《臺北市公民營公車聯營路線手冊》,臺北市政府
[8] 1977年5月21日,中國時報第六版
[9] 1977年,《最新臺北市聯營公車手冊》,學藝出版社
[10] 1977年6月11日,聯合報第六版
[11] 1979年8月4日,聯合報第七版
[11] 1978年9月29日,中央日報第六版
[12] 1979年2月9日,聯合報第六版
[13] 1979年8月4日,聯合報第七版
[14] 1979年8月29日,中國時報第六版
[15] 1985年,《台北縣公車系統管理規劃之研究》,國立交通大學論文,黃三哲著
[16] 1989年5月24日,聯合報第十四版
[17] 1995年,《大台北公車手冊》,大輿出版社
[18] 1987年10月,《台北縣各公車客運班車路線圖手冊》,臺北縣政府
[19] 1991年5月16日,公車聯營報導第三版
[20] 1995年8月5日,中央日報第十五版
[21] 1996年,《臺北市交通統計年報》,臺北市政府
[22] 1995年11月21日,聯合晚報第十二版
[23] 1996年6月23日,中央日報第十四版
[24] 1997年8月13日,聯合報第一版
[25] 1997年12月31日,中國時報第十五版

→前往凡交通粉絲專頁

留言